传讯与传唤:法律术语的精准辨析
本文旨在精准辨析法律术语中的"传讯"与"传唤",传讯通常指的是司法机关或相关机构对涉案人员进行询问,以获取案件相关信息;而传唤则是司法机关依法命令特定人员到场接受调查或出庭作证,两者在法律程序中有不同的作用和含义,本文对此进行明确辨析,以助于公众正确理解并遵守法律程序。
传讯和传唤的区别是什么?
传讯和传唤的适用对象存在明确界限,这是二者最基础的区别。
传讯主要适用于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司法机关为查明案件事实,依法通知其到案接受讯问的行为,其指向的是与刑事案件有直接关联的特定主体。
而传唤的适用范围更宽泛,不仅适用于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还适用于民事案件的当事人、行政案件的涉案人员等,是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为推进案件办理,通知相关人员到案接受询问或参与诉讼活动的行为。
二者的法律依据与强制力不同,决定了其执行方式的差异。传讯的法律依据主要来自刑事诉讼相关法律,具有较强的强制力,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正当理由拒绝传讯,司法机关可依法采取拘传等强制措施,强制其到案。
传唤的法律依据则根据案件性质不同,分别来自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其强制力相对较弱,除刑事案件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传唤可依法转化为拘传外,民事、行政案件中的传唤,若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案,通常仅会影响其诉讼权利。
此外,二者的目的与法律后果也存在区别。
传讯的目的是通过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取案件证据,查明犯罪事实,为后续的刑事追诉活动奠定基础,其结果可能直接影响刑事案件的侦查方向与处理结果。
传唤的目的则根据案件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民事案件中的传唤是为了保障当事人参与诉讼,确保案件公正审理,行政案件中的传唤是为了核实案件事实,推进行政程序,其法律后果主要与诉讼权利的行使或行政程序的推进相关,不会直接产生刑事追责的后果。
传讯不到案怎么处理?
传讯不到案的处理需以是否存在正当理由为首要判断标准,这是决定处理措施的核心前提。
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突发疾病、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无法到案,且能及时向司法机关提供有效证明,经司法机关核实确认后,通常会另行安排传讯时间,不会直接追究法律责任;但若无正当理由拒绝到案,或故意拖延、逃避传讯,司法机关将依据法律规定采取强制或惩戒措施。
对于无正当理由传讯不到案的情况,司法机关可依法采取拘传措施,强制涉案人员到案。
拘传作为一种刑事强制措施,由司法机关出具拘传证,派执法人员强制被拘传人到指定地点接受讯问,且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案情特别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期间不得变相拘禁被拘传人,也不得虐待、侮辱被拘传人。
若涉案人员存在逃跑、隐匿等逃避传讯的行为,或传讯不到案可能导致证据灭失、危害社会安全等严重后果,司法机关可根据案件情况升级强制措施,如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甚至决定拘留、逮捕。
其中,取保候审要求涉案人员提供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保证随传随到;监视居住则对涉案人员的活动区域、通信等进行限制;而拘留、逮捕属于强度较高的强制措施,会直接限制涉案人员的人身自由,直至案件审理终结。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uuxn.cn/post/1762.html发布于 2025-10-26 11:00:43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上海律师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