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自动驾驶出事责任归谁?法律空白引热议

访客 2025-10-04 11:00:50 15473 抢沙发
自动驾驶事故责任归属问题引发广泛讨论,法律空白导致责任界定模糊,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问题愈发凸显,关于自动驾驶事故责任归属尚未有明确法律规定,各方观点不一,争议激烈,这一问题的解决亟待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确保在自动驾驶发生事故时,能够明确责任归属,保障公众利益。
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正重塑交通责任体系,其事故责任划分需结合车辆自动化等级、驾驶人操作状态及法律条款综合判定。驾驶人双手脱离方向盘等违规行为,亦面临明确的行政处罚。接下来就和湖北律师网法务来一起了解一点相关知识吧。

自动驾驶发生交通事故谁承担责任?

  自动驾驶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需根据技术分级与驾驶状态进行区分:

  1、有条件自动驾驶(L2-L3)场景:

  在L2级辅助驾驶(如特斯拉Autopilot)或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如奔驰DrivePilot)场景下,驾驶员需保持对车辆的监控并随时接管。

  因驾驶员未及时接管(如脱手、脱眼)或操作不当导致事故,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驾驶员需承担主要责任;若事故由自动驾驶系统缺陷(如传感器误判、算法错误)引发,制造商需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二条承担产品责任。

  2、高度/完全自动驾驶(L4-L5)场景:

  在L4级高度自动驾驶(如特定区域无人出租车)或L5级完全自动驾驶场景下,车辆可独立完成动态驾驶任务。

  事故因系统故障、软件缺陷等技术问题导致,制造商或技术开发者需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三条承担缺陷产品责任;若因第三方原因(如道路施工方未设置警示标志)导致事故,第三方需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承担相应责任。

  3、保险赔偿的兜底机制:

  依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自动驾驶车辆需投保强制保险。

  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内赔偿;不足部分,由车辆所有人、管理人承担补充责任。

  车辆所有人能证明事故由制造商缺陷导致,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条向制造商追偿。

自动驾驶双手离开方向盘扣分吗?

  自动驾驶场景下,驾驶员双手离开方向盘的行为可能构成妨碍安全驾驶的违法行为:

  1、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

  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驾驶机动车时不得有“拨打接听手持电话、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

  双手离开方向盘虽未明确列入,但若被认定为“妨碍安全驾驶”(如系统发出接管警告后仍不操作),可依据《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第十一条,处警告或20-200元罚款,并记3分。

  部分地方性法规(如深圳《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持续脱手驾驶超过15秒的,可按“驾驶时有其他妨碍安全行车行为”处罚。

  2、技术监测与证据固定:

  现代自动驾驶车辆多配备方向盘扭矩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可记录驾驶员手部脱离时间。

  系统监测到脱手超时(如超过15秒),会通过警报、减速等方式提示接管;若未响应,可能触发行车记录数据上报,作为交警处罚的证据。

  3、例外情形的认定:

  短暂脱手(如调整空调、取物)若未影响安全且无其他违法行为,一般不处罚;但若脱手期间发生事故,可能被追加“未保持安全操作”的过错责任,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条处警告或20-200元罚款。

  自动驾驶的责任划分与行为规范,体现了法律对技术创新的包容与约束。责任主体的多元化(驾驶员、制造商、第三方)要求各方明确权责边界,而驾驶行为的规范化则需通过技术监测与法律处罚双重保障。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uuxn.cn/post/1538.html发布于 2025-10-04 11:00:50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上海律师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547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