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上午,2025亦庄半马暨人形机器人半马鸣枪开跑,来自北京、上海、广州、苏州等地的人形机器人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上演“人机共跑”。本次比赛,20支参赛队同场竞技,但机器人高矮胖瘦不同,造型并不统一,比赛成绩怎样计算才公平?获得冠军的人形机器人又是靠什么技能优势赢得的比赛?
眼下,人形机器人赛道正在加速“起跑”,人形机器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服务消费机器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当人形机器人遇上马拉松,又将为整个产业打开怎样的新局面?
比赛地形多样 选手造型各异
成绩如何计算?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路线,起点设在北京南海子公园南门,终点设在国家信创园。比赛全程约21公里,这意味着,采用双足步态的人形机器人要完成约25万次精密关节运动。当然,这种运动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这条路线上共设有6个左转道与8个右转道,转弯角度至少有90°。而且,由于赛道就是位于北京经开区的公开道路上,所以跑道既包括平坦柏油路、坑洼裂缝路,又有长缓坡、短陡坡路段,以及石板路、草地、石子路等区域,这就需要机器人具备精准的路径规划和灵活的转向能力。
而从外形来看,这次人形机器人选手的长相也是五花八门,比如有身高1.8米左右的天工“Ultra”,也有身高只有75cm的“0306”小巨人机器人。有的穿了鞋,有的戴了帽子,人形机器人的造型并不统一,而且中途可能还出现换电池补给的情况,那么比赛成绩又该怎么计算?冠军机器人又是依靠怎样的技术优势赢得比赛的?
机器人最容易坏的其实是脚踝,因为它们在奔跑过程中,需要反复地、高强度地去跺地,一定会对脚踝以及相应的连杆造成冲击,因为人类跑步的时候,有一个脚掌先触地的过程,相对节能,如果说采用学习人类跑步的方式,一定会对它的脚底板产生磨损,所以很多研发人员会在这里贴心地给它们更换鞋垫或者穿上跑鞋。
组委会也在不断地优化比赛,特别是换电规则,最终确定,所有的参赛队伍,不管是在补给站还是在其他地方更换电池,都是换电不停表,换电所用时间正常纳入比赛时长,但是更换机器人会面临10分钟及以上的罚时,具体要看更换的次数来进行叠加。最终成绩是由完整的计时和罚时两者相加得出的。
本次比赛的奖项设置也更加多样,很多机器人不只是以奔跑的形式,可能有的是优雅地走着。因为在比赛中,除了完赛奖,还设置了最佳步态奖、最佳耐力奖等等奖项。只要在4小时10分钟的关门时间内完成比赛,就能够获得。
总台记者张河运:比赛进行到2小时38分钟,排在第一位的天工人形机器人冲向终点。这一次比赛成绩是要通过计时和罚时的总和,这次天工人形机器人全程更换了3次电,没有更换机器人。它和人类一样全身拥有大大小小的关节,电机、减速器、编码器这些基本的构件相互配合,也决定着关节输出的力量大小以及运动控制的精度。天工人形机器人是这一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冠军。
天工人形机器人算法工程师 赵文:非常兴奋和激动,能够顺利完成这一次人型机器人的半程马拉松。这次的成绩其实非常好,比我们之前的训练赛都要好,创造了机器人的个人最好成绩。接下来做一些技术上的优化,同时我们的人员配合也会更加紧密一些,这样在比赛的时候也会更加顺利。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九派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uuxn.cn/article/6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