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国家档案局获悉,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1次执行局会议,正式将我国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和我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世界记忆项目旨在加强文献遗产的保护,促进文献遗产的普遍利用,提高人们对文献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它与世界遗产项目、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三大遗产类旗舰项目。此次“上新”,我国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已增至18项。
编钟“自带”音乐教材 展现中国千年智慧
《随州曾侯乙编钟》是此次世界记忆名录“上新”的项目之一。编钟是独属于中国的打击乐器,出土于湖北随州的曾侯乙编钟有着多个之最,比如规模最大、音律最全、保存最为完整等等,但是鲜有人知的是,距今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还有另一个“身份”——打击乐的音乐教科书。
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 曾攀:大家以前都把曾侯乙编钟只当做一件乐器,或者一件青铜器的出土文物,其实从档案文献这个角度来看,曾侯乙编钟也是第一次向世界的专家和研究者们来提出它也是中国古代音乐教科书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可以把曾侯乙编钟比作一张记录了2400多年前人类音乐的CD,这张CD还附配了一个乐谱,这个是独一无二的。
眼前这些秀美的文字,就是曾侯乙编钟上自带的音乐理论档案文献。您看,编钟上的这个“宫”字,它可不是宫殿的“宫”,而是指一个音阶。
“宫”“商”“角”“徵”“羽”这五音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在曾侯乙编钟上共发现的3755个铭文,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存世的公元前5世纪长篇系统音乐理论文献,记录了“一钟双音”等中国先秦乐律体系。
武汉音乐学院中国器乐系教授 谭军:从演奏形式上来讲的话,如果是“一钟一音”,那么我们在演奏过程当中就会带来很多的不方便,你比方说它如果是这样排列的话,它至少要8个钟要排列,现在如果是“一钟双音”的话,我只要4个钟就完成了。
集造型美学、铸造技术和完整音律记录为一体的曾侯乙编钟,改变了人们对于中国先秦乐律学水平的认知,也让世界聆听到了来自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
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 曾攀:这种“一钟双音”导致了曾侯乙编钟上一共可以等于发出至少128个乐音,这128个乐音在中音区的部分是十二律俱全的,类似我们今天的钢琴上的12个键,它全部都有7个白键和5个黑键,这个是在全世界的乐器当中,是最早的记录十二律的乐器。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九派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uuxn.cn/article/6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