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微博QQ分享到微信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壹快评|支持企业创新,须倾听小草的声音 第一财经 2025-03-23 09:31:00 听新闻 作者:秦新安    责编:任绍敏 越来越多人对创新支持政策资源的分配产生异议,说明改革势在必行。 近日,笔者访问了S市一家崭露头角的瞪羚企业,我不便说出它的名字,也不能透露它在哪个城市。我问了创始人一个问题:最近各地都在比拼创新创业环境,争抢人才,你觉得S市在这方面最大的不足是什么? 对方脱口而出:不太看得起小企业。或许是觉得太过直接,这位年轻的创始人又补充修饰了一下:就是在制定实施惠企政策时,过于关注企业产值、员工数量等规模指标,对初创企业和小企业不够友好。 这不是笔者第一次听到类似声音了,评价对象也不止S市一个地方。有些还是从大企业管理层人士口中发出的——大概是出于某种同情吧。在“杭州六小龙”现象引发城市创新环境大讨论的背景下,这样的声音值得放大给更多人听。 这其实指出了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许多地方政府在支持企业创新活动方面,往往更关注少数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对于数量更多的初创型或规模较小的企业,则常常不太看得到。政策资源也就主要集中于前者,萋萋小草很难与参天大树雨露均沾。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回望中国科技企业发展史,比比皆是”草根逆袭”的传奇。1987年,任正非在简易房里创立华为时,账上只有2.1万元;1998年,马化腾带领团队写出OICQ雏形时,连服务器托管费都犯愁;2006年,汪滔在莲花北村的出租屋里调试无人机部件时,没人能预见大疆会翱翔全球。这些如今的“大树”,都曾是柔弱的“小苗”。 全国工商联报告显示,2024年研发投入在2.04亿元以上的前1000家民营企业,每亿元研发费用产生的专利申请数为16.48件。而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去年全国1.46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每亿元研发费用产生的发明专利数量达72.7项。可见,企业规模与创新能力不一定成正比,投向小企业的创新支持政策资源,有可能产生更大的政策效用。 小企业能成大事业,国际经验同样如此。德国政府长期引导扶持小微企业在细分领域进行技术攻关,培育出数量庞大的制造业“隐形冠军”;以色列政府通过”创新孵化器”项目持续支持初创企业发展,让这个资源匮乏之国成为”创新之国”。日本、芬兰等国也不乏类似情况。 我们认同,任何政策都需要制定实施标准,也就难免形成一定门槛,这点无可厚非。但在创新支持政策的设计上,显然不能以企业规模指标设置门槛,而应是创新能力和潜力。否则,就很可能导致政策资源错配,降低政策效用,最终扼杀创新。最近,中央部署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提到科技金融要“着力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就体现出支持初创企业、小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政策取向。 越来越多人对创新支持政策资源的分配产生异议,说明改革势在必行。怎么改?笔者认为,首先需要破除”规模崇拜”,建立”创新潜力”评估体系。就像伯乐相马不看重膘肥体壮而观察骨骼神韵,政策支持应当聚焦技术独创性和市场前瞻性。其次要创新扶持方式,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提高政策资源效用。再次要健全容错机制,对前沿领域的试错给予制度宽容。 创新的森林都是从一株株小苗长起的,没有一视同仁的阳光雨露,就不会有生生不息的森林生态。各地在制定实施支持创新的政策时,既要看到大企业投入创新的规模效应,也要看到初创企业、小企业往往更加突出的创新活力和效率。只有躬身倾听小草的声音,才能把呵护送达每一株幼苗,进而收获整片森林。 (作者系第一财经编辑)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秦新安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壹快评|支持企业创新,须倾听小草的声音

第一财经 2025-03-23 09:31:00分享到:微信微博QQ分享到微信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壹快评|支持企业创新,须倾听小草的声音 第一财经 2025-03-23 09:31:00    听新闻  作者:秦新安    责编:任绍敏   越来越多人对创新支持政策资源的分配产生异议,说明改革势在必行。    近日,笔者访问了S市一家崭露头角的瞪羚企业,我不便说出它的名字,也不能透露它在哪个城市。我问了创始人一个问题:最近各地都在比拼创新创业环境,争抢人才,你觉得S市在这方面最大的不足是什么?对方脱口而出:不太看得起小企业。或许是觉得太过直接,这位年轻的创始人又补充修饰了一下:就是在制定实施惠企政策时,过于关注企业产值、员工数量等规模指标,对初创企业和小企业不够友好。这不是笔者第一次听到类似声音了,评价对象也不止S市一个地方。有些还是从大企业管理层人士口中发出的——大概是出于某种同情吧。在“杭州六小龙”现象引发城市创新环境大讨论的背景下,这样的声音值得放大给更多人听。这其实指出了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许多地方政府在支持企业创新活动方面,往往更关注少数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对于数量更多的初创型或规模较小的企业,则常常不太看得到。政策资源也就主要集中于前者,萋萋小草很难与参天大树雨露均沾。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回望中国科技企业发展史,比比皆是"草根逆袭"的传奇。1987年,任正非在简易房里创立华为时,账上只有2.1万元;1998年,马化腾带领团队写出OICQ雏形时,连服务器托管费都犯愁;2006年,汪滔在莲花北村的出租屋里调试无人机部件时,没人能预见大疆会翱翔全球。这些如今的“大树”,都曾是柔弱的“小苗”。全国工商联报告显示,2024年研发投入在2.04亿元以上的前1000家民营企业,每亿元研发费用产生的专利申请数为16.48件。而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去年全国1.46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每亿元研发费用产生的发明专利数量达72.7项。可见,企业规模与创新能力不一定成正比,投向小企业的创新支持政策资源,有可能产生更大的政策效用。小企业能成大事业,国际经验同样如此。德国政府长期引导扶持小微企业在细分领域进行技术攻关,培育出数量庞大的制造业“隐形冠军”;以色列政府通过"创新孵化器"项目持续支持初创企业发展,让这个资源匮乏之国成为"创新之国"。日本、芬兰等国也不乏类似情况。我们认同,任何政策都需要制定实施标准,也就难免形成一定门槛,这点无可厚非。但在创新支持政策的设计上,显然不能以企业规模指标设置门槛,而应是创新能力和潜力。否则,就很可能导致政策资源错配,降低政策效用,最终扼杀创新。最近,中央部署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提到科技金融要“着力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就体现出支持初创企业、小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政策取向。越来越多人对创新支持政策资源的分配产生异议,说明改革势在必行。怎么改?笔者认为,首先需要破除"规模崇拜",建立"创新潜力"评估体系。就像伯乐相马不看重膘肥体壮而观察骨骼神韵,政策支持应当聚焦技术独创性和市场前瞻性。其次要创新扶持方式,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提高政策资源效用。再次要健全容错机制,对前沿领域的试错给予制度宽容。创新的森林都是从一株株小苗长起的,没有一视同仁的阳光雨露,就不会有生生不息的森林生态。各地在制定实施支持创新的政策时,既要看到大企业投入创新的规模效应,也要看到初创企业、小企业往往更加突出的创新活力和效率。只有躬身倾听小草的声音,才能把呵护送达每一株幼苗,进而收获整片森林。(作者系第一财经编辑)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秦新安 听新闻

作者:秦新安    责编:任绍敏

越来越多人对创新支持政策资源的分配产生异议,说明改革势在必行。

近日,笔者访问了S市一家崭露头角的瞪羚企业,我不便说出它的名字,也不能透露它在哪个城市。我问了创始人一个问题:最近各地都在比拼创新创业环境,争抢人才,你觉得S市在这方面最大的不足是什么?

对方脱口而出:不太看得起小企业。或许是觉得太过直接,这位年轻的创始人又补充修饰了一下:就是在制定实施惠企政策时,过于关注企业产值、员工数量等规模指标,对初创企业和小企业不够友好。

这不是笔者第一次听到类似声音了,评价对象也不止S市一个地方。有些还是从大企业管理层人士口中发出的——大概是出于某种同情吧。在“杭州六小龙”现象引发城市创新环境大讨论的背景下,这样的声音值得放大给更多人听。

这其实指出了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许多地方政府在支持企业创新活动方面,往往更关注少数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对于数量更多的初创型或规模较小的企业,则常常不太看得到。政策资源也就主要集中于前者,萋萋小草很难与参天大树雨露均沾。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回望中国科技企业发展史,比比皆是”草根逆袭”的传奇。1987年,任正非在简易房里创立华为时,账上只有2.1万元;1998年,马化腾带领团队写出OICQ雏形时,连服务器托管费都犯愁;2006年,汪滔在莲花北村的出租屋里调试无人机部件时,没人能预见大疆会翱翔全球。这些如今的“大树”,都曾是柔弱的“小苗”。

全国工商联报告显示,2024年研发投入在2.04亿元以上的前1000家民营企业,每亿元研发费用产生的专利申请数为16.48件。而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去年全国1.46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每亿元研发费用产生的发明专利数量达72.7项。可见,企业规模与创新能力不一定成正比,投向小企业的创新支持政策资源,有可能产生更大的政策效用。

小企业能成大事业,国际经验同样如此。德国政府长期引导扶持小微企业在细分领域进行技术攻关,培育出数量庞大的制造业“隐形冠军”;以色列政府通过”创新孵化器”项目持续支持初创企业发展,让这个资源匮乏之国成为”创新之国”。日本、芬兰等国也不乏类似情况。

我们认同,任何政策都需要制定实施标准,也就难免形成一定门槛,这点无可厚非。但在创新支持政策的设计上,显然不能以企业规模指标设置门槛,而应是创新能力和潜力。否则,就很可能导致政策资源错配,降低政策效用,最终扼杀创新。最近,中央部署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提到科技金融要“着力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就体现出支持初创企业、小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政策取向。

越来越多人对创新支持政策资源的分配产生异议,说明改革势在必行。怎么改?笔者认为,首先需要破除”规模崇拜”,建立”创新潜力”评估体系。就像伯乐相马不看重膘肥体壮而观察骨骼神韵,政策支持应当聚焦技术独创性和市场前瞻性。其次要创新扶持方式,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提高政策资源效用。再次要健全容错机制,对前沿领域的试错给予制度宽容。

创新的森林都是从一株株小苗长起的,没有一视同仁的阳光雨露,就不会有生生不息的森林生态。各地在制定实施支持创新的政策时,既要看到大企业投入创新的规模效应,也要看到初创企业、小企业往往更加突出的创新活力和效率。只有躬身倾听小草的声音,才能把呵护送达每一株幼苗,进而收获整片森林。

(作者系第一财经编辑)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九派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uuxn.cn/article/5618.html

(0)
九派网的头像九派网
上一篇 2025年3月23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