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客户端讯 迎来建校120周年的复旦大学,将2025年度的关键词确定为“改革·破局”。该校酝酿两年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甫一亮相,便引发广泛关注。大江东工作室专访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请他围绕一些校内外关注的焦点,系统解析这场改革的缘起和内涵。
01
改革要有“化学反应”,用十年构建自主自强的办学格局
大江东:复旦此轮改革给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社会反响强烈。改革需要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复旦主要是奔着哪些“问题”,会面临哪些挑战与阵痛?
金力:裘新书记和我都是复旦“原住民”,深知复旦的“好”。但是,面对时代与科技挑战,我们确实有很强的紧迫感。这一次改革,并不是赶AI的时髦,学校其实谋划已久。
复旦这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可称为新世纪3.0版方案。1.0版是在20年前的百年校庆,全面实施通识教育改革,拓展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2016年推出2.0版——重点建设“2+X”本科培养体系,以突破原有学科的框架。
两年前,我们又一次反思,发现仅有“物理反应”不够,还要有“化学反应”,必须系统调整本研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狠抓课程内容更新和质量提升。科技、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知识更新速度飞快,但仍有课程多年不变,把基础课、专业课上成“考古”课。“以学生为中心”,就不能为了照顾教师工作量“因人设课”,而要“因课聘人”。
“时不我待”,是因为“压力山大”。党中央提出率先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以引领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型国家建设。从2025年起,10年为期,时不我待,催人奋进。
对复旦来说,面临三个变局的挑战:
世界之变。复旦留学人才很多,但现在国际上教育科技人才有脱钩的趋势。中国越来越多的学科已经站上国际前列的新位置,大学从跟跑到并跑、领跑,必须实现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
发展阶段之变。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大学要进入世界顶尖,以往“摊大饼”“拼指标”的“膨胀式改革”难以为继,必须实现提质增效的内涵发展。
创新之变。AI来了,世界科技创新、学术创新的范式发生巨变。知识结构单一、没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学生,很快会被淘汰。但是,AI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大机遇。
复旦想用十年时间,构建自主自强的办学格局,实现提质增效的内涵发展,增强持续创新的动力能力,让复旦学生拥有持续创新的动能和韧性,成为各行各业领军人才。就像校歌里唱的:作育国士,恢廓学风,先忧后乐,震欧铄美。
改革是系统性的,包括教育教学、人事制度、新工科、成果转化、校园更新等。最重要的是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最难也最核心的,是课程改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每个专业、每门课,想清楚每堂课之间的有机衔接,压缩课程数量,减掉内容重复。否则,学生因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成为“低头族”,时间被大量浪费,这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是要命的事。经过两年三轮大讨论,改革在全校是有共识的。复旦拥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改革最重要的依靠力量。。
02
大力培养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卓越“干细胞式”人才
大江东:复旦提出要培养“干细胞式”人才,这有什么深意?您说到复旦学生一向拥有“自由而无用的灵魂”,那是一种“松弛感”,这与“卓越而有趣”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如何协调?
金力:人体中有各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干细胞。简单说,“干细胞式”人才的特点是多潜质、高潜能:多潜质指能够适应变化,始终有自我更新和破界创新的能力;高潜能指能够引领未来,成为创新发展的领跑者。
“自由而无用”和“卓越而有趣”相辅相成,是复旦创新沃土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革首先要提升人才质量标准,再提升高质量人才的密度,这样才会有文化改变,形成创新生态、创新沃土,让更多学生种子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中自由生长。密度够了,才能杜绝“劣币驱逐良币”。复旦近两年来打造百门“AI大课”、建设文化校历、鼓励学生社团,也都是培育沃土的努力。
达到卓越,需要创新;创新,必须敢于冒险、敢于接受失败,不能急功近利,这些在“松弛感”中才会实现。我就盼着,学生走在复旦的路上,创新创意的idea(想法、点子)能从地面、从天花板弹出来进入脑袋。复旦做学习评价改革,希望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愿意挑战自己,而非不知疲倦地“卷”绩点,所以我们在奖学金、研究生推免条件中降低绩点占比,让冒险行为、创新行为变成加分项。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九派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uuxn.cn/article/5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