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医药清空私立医院和睦家股份

作者 |郑皓元 赵雪莹|实习生

主编 |陈俊宏

从医疗标杆到财务包袱,高端私立医院为何被剥离?

近日,复星医药(600196.SH)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复星实业以1.24亿美元现金向华平投资旗下公司Calcite Gem出售所持和睦家医疗6.6%股权,彻底退出这一合作长达16年的高端私立医院资产。交易预计为复星医药带来约6.5亿元税后收益,资金将用于补充运营资金及偿还债务。

此次交易标志着复星医药加速收缩非核心资产的战略调整。自2021年市值高点至今,复星医药股价跌幅超70%,市值蒸发超1500亿元,核心业务增长乏力与高负债压力迫使公司“断腕”止血,和睦家从“战略资产”沦为“财务包袱”。

从资本联姻到战略分手

复星医药此次出售的标的公司Unicorn II Holdings Limited,通过控股子公司新风医疗(NFH)运营和睦家医院和诊所。交易完成后,复星医药将不再持有任何和睦家股权,彻底结束双方自2009年开启的合作关系。

根据公告,交易对价为每股13.2美元,总估值约18.81亿美元。截至2024年底,和睦家总资产为89.36亿元,年营收33.24亿元,但未披露盈利数据。对比2022年NFH私有化时16亿美元的估值,此次交易价格仅微增,被业内视为“微赚退出”,难掩复星医药对医疗服务板块的战略挫败感。

公开资料显示,和睦家成立于1997年,是中国最早的高端私立医疗机构之一,覆盖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拥有11家医院和26家诊所,年服务患者超百万人次。其客单价超万元,以妇产、儿科等全生命周期服务著称,品牌壁垒显著。

然而,高端定位带来了高运营成本与盈利难题。财报显示,2018年和睦家亏损1.76亿元,2020年收入22.61亿元却净亏5.32亿元。尽管2024年营收增至33.24亿元,但总资产较2023年缩水8.16%,收入同比微降0.98%,盈利能力仍未见改善。

复星医药与和睦家的渊源始于2009年。彼时,复星实业以2200万美元购入和睦家母公司美中互利11.18%股份;2014年联合TPG资本以4.5亿美元完成私有化,持股比例提升至43%。2019年,复星医药将和睦家股权转让给纽交所上市的新风天域(后更名新风医疗),但仍通过持股新风天域保留6.6%间接股权。

此次清仓,是复星医药对医疗服务板块的彻底告别。其背后既有和睦家持续亏损的压力,亦折射出复星医药从多元化扩张转向聚焦主业的战略。

财务压力与战略收缩的双重驱动

复星医药近年深陷“增收不增利”困境。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309.12亿元,同比微增0.69%,但归母净利润20.11亿元,同比下降11.93%。

更严峻的是债务压力。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其短期借款达186.8亿元,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50.05亿元,而账面货币资金仅135.08亿元,流动性缺口超百亿元。资产负债率48.64%,显著高于化药行业35.37%的中位值。此次交易回笼资金可缓解偿债压力,但商誉风险(截至2024年9月末为108亿元)与ROE低迷(4.32%)仍是长期隐患。

复星医药实控人郭广昌曾提出“聚焦生物医药与文旅”战略,此次剥离和睦家正是该战略的延续。2024年以来,公司已减持印度药企Gland Pharma 6.01%股权,并计划分拆复星健康独立上市。

聚焦主业的逻辑在于核心业务增长乏力。2024年上半年,占营收超80%的医药工业与器械板块收入下滑,而和睦家所在的医疗服务板块虽增长16.9%,但占比不足20%,难以支撑整体业绩。管理层选择押注创新药,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26.48亿元,推动CAR-T疗法奕凯达等产品商业化,但创新药收入占比仅18%,短期内难成支柱。

复星医药退出和睦家亦反映民营医院整体困境。2023年民营医院诊疗人次仅占全国16.5%,政策鼓励社会办医但医保接入难、运营成本高企导致行业洗牌加速。新华医疗、百汇医疗等同行近年亦抛售资产转型。

华平投资接手则表现了资本对高端医疗的长期信心。其以4.1倍市销率接盘,瞄准中国老龄化与消费升级红利,试图通过管理优化释放和睦家规模效应。 复星医药与和睦家的“分手”,既是财务压力下的无奈选择,亦是战略收缩的必然结果。短期看,出售资产可优化资产负债表;长期看,其能否依靠创新药重塑增长引擎仍存疑。当资本市场不再为“故事”买单,复星医药的转型之路注定充满挑战。 有业内人士表示。

复星医药清空私立医院和睦家股份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九派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uuxn.cn/article/5516.html

(0)
九派网的头像九派网
上一篇 2025年3月1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9日

相关推荐

  • 蒸发2300亿,“锂王”花期结束了

    中国新能源产业正在从野蛮生长转到精耕细作。对赣锋而言,这场寒冬或许正是破茧重生的契机——唯有刮骨疗毒,方能穿越周期。 文/每日资本论 突然,“锂王”撞上了冰山。 3月12日,江西赣锋锂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赣锋锂业)公告,为方便推动江西赣锋锂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赣锋锂电)后续资本运作及融资安排,同意后者拟用自有资金以定向减资回购的方式,回购部分股东…

    2025年3月18日
    3900
  • 上市券商最新人均薪酬揭晓!5家连续3年下滑,部分高管薪酬“腰斩”

    随着上市券商2024年年报密集披露,相关机构最新一期的员工人均薪酬也浮出水面。公开数据显示,截至3月28日,已有22家上市券商及券商概念股披露2024年年报。在2024年多数券商业绩整体向好的背景下,仍有10家机构员工人均薪酬同比下滑,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等部分头部券商的员工人均薪酬更连续3年下滑。与此同时,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东方财富的员工人均薪酬自20…

    2025年3月29日
    3200
  • 证监会出手,重罚!

    【导读】内幕交易道森股份,自然人黄泽民被罚没超2700万元 中国基金报记者 林雪 近日,证监会披露了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其显示,自然人黄泽民在2022年内幕交易道森股份股票,交易盈利681.30万元。最终,证监会对黄泽民罚没超2700万元。 证监会表示,2022年7月26日,道森股份发布披露了置入新能源设备制造行业新资产并剥离传统能源设备制造行业旧资产事项,…

    2025年2月22日
    4500
  • 25股拉响被“*ST”警报

    近期,A股业绩预告井喷,与此同时,多家上市公司披露称公司股票恐被“*ST”。具体来看,仅1月20日晚间,就有国新文化(600636)等7股宣布了相关消息,多股股价也因之受到重创,其中国新文化、川大智胜1月21日“一”字跌停。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伴随着前述7股拉响“*ST”预警,截至1月21日,已有25家上市公司称公司股票交易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5…

    2025年1月22日
    7900
  • 买爆了!大资金,抄底!

    南向资金,疯狂抄底港股! 4月3日,在港股大幅调整的过程中,南向资金疯狂抄底。截至当日收盘,南向资金净买入额达到287.9亿港元,为历史单日净买入第二高,仅次于3月10日创下的296亿港元最高净买入纪录。 从盘面来看,港股市场各大指数基本呈现出低开高走的态势。市场全天成交额为2894.92亿港元,较4月2日放量超700亿港元。有券商指出,近期港股市场承压较多…

    2025年4月4日
    64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