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杨柳】由姚晓峰执导,赵冬苓编剧,白鹿、欧豪领衔主演的电视剧《北上》3月3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该剧改编自徐则臣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以京杭大运河为背景,聚焦生活在运河边的6名“90后”少年,讲述他们从青涩少年到北上创业的成长历程。相比原著呈现的厚重历史底蕴,剧集选择用年轻化的叙事包裹文化传承命题,这种改编方式能否获观众认可?
电视剧《北上》海报
两组群像映照社会变迁
《北上》剧集开篇以4分钟的长镜头带观众走进花街,迅速将时间线拉回上世纪90年代末。剧中,少年叙事线围绕一起长大的夏凤华(白鹿饰)、谢望和(欧豪饰)、邵星池(翟子路饰)、周海阔(高至霆饰),以及后来到花街的马思艺(李宛妲饰)和同学陈睿(刘恒甫饰)展开。他们从童年时期结下深厚友谊,站在高考的十字路口,有人想创业赚钱,有人想陪伴家人,有人仍对未来感到迷茫。剧情后期的时间线来到2014年,互联网创业潮兴起,当初的少年们离家北上闯荡事业。
有观众评价,《北上》的少年群像戏还原了“90后”的童年记忆,损友的恶作剧、QQ聊天页面、奥运会开幕式、追星李宇春等引发共鸣,被形象地形容为“90后找到了童年高清录像”。而相比少年线传达的情怀与成长,家长线更多展现时代浪潮中的现实问题。胡军饰演的谢天成曾是“叱咤一方”的船老大,船运受冲击后,无法跟上时代步伐的他陷入低迷;涂凌饰演的夏凤华母亲是生长在运河边的劳动妇女,在母女关系中给予女儿充分的爱与尊重。剧中还有在梦想和家庭之间两难的母亲、有文学抱负却不得志的父亲,父母与孩子两组群像成为映照社会变迁的镜子。
运河题材“青春化”引争议
《北上》原著为作家徐则臣在201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曾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据悉,电视剧《北上》制作团队为还原运河风貌,搭建了花街及沿岸景观,在叙事上通过“运河兴衰”串联三代人命运。编剧还对剧集进行了显著的“青春化”处理。首先是将原著时间线压缩至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14年,聚焦“90后”一代的成长轨迹,强化现代青年创业、家庭关系等现实议题。其次,剧集还增加了原创角色,如夏凤华的加入补充了女性视角。
有观众认为这样的改编让故事更好看,“京沪高速冲击船运”“北漂创业”等情节触碰到了城镇化进程中的现实。但也有原著读者认为剧集丢失了原著底蕴,“放大了个体奋斗,削弱了哲学思考”,完全变成一部新作品。
可见,重大题材作品的影视化改编仍面临不小难题。《北上》选择“轻巧”的处理方式——把运河精神融入具体且富有冲突性的故事情节中,尝试用更符合影视创作规律的方式表达原著内涵。而这种方式能否真正获得观众认可,还有待后续情节展开后进一步被检验。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九派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uuxn.cn/article/5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