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已阅丨国际标准来了,机器人养老还远吗?

老人们“驾驶”智能轮椅在楼道里穿行,中医体检机器人为老人们“望闻问切”,陪伴机器人对老人们“嘘寒问暖”……随着越来越多养老院迎来“智慧化转身”,人们开始期盼,养老机器人什么时候能进入家庭?

好消息来了!

日前,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这项标准依据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点,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基准,将引领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

养老机器人,为何成为世界各地共同关注的产业?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预计到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21亿,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4.26亿。截至去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社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在人口老龄化加速与AI技术浪潮的双重背景下,越来越多地方利用养老机器人在辅助行走、健康护理、家务协助、情感陪伴、紧急呼叫等方面发挥作用,养老机器人产业方兴未艾。

那么,在推动这一朝阳产业发展过程中,制定行业标准,尤其是国际标准,为什么很重要呢?

近年来,养老机器人市场发展迅速,各种产品层出不穷,包括辅助康复训练的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喂饭机器人、康养机器人等。但由于长期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在性能、安全性、兼容性方面参差不齐,行业亟待可遵循的规范和准则。

“此项标准重新定义了市场准入规则。”全国政协委员、芜湖机器人产业发展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许礼进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标准的出台有助于提升整个市场的产品质量水平,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信心。这种标准化还能降低跨国贸易的技术壁垒,推动全球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融合。技术落后的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迫使其进行技术升级或转型。另一方面,技术领先的企业将受益于标准的先发优势,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想要在一个产业领域内“勇立潮头”,就要对标准有话语权。

“我们制定了国际标准,那么未来国际上同行制作类似产品时,就要遵循我们的标准。接口、机器人的形态、服务的要求,都依赖于这个统一标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赵晓光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谁先树立规范,谁就抢占了主动权。同时,标准也会对世界机器人养老产业发展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

再来看标准本身的特点、亮点。

首先,标准聚焦互联家居环境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护理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和特征,提出养老机器人的功能和性能分类。

在明确了可靠性、无障碍、能耗和噪声等通用要求之外,标准还对养老机器人提供的健康状况和紧急情况监测服务提出了具体技术要求,如养老机器人应具备精准监测老年人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体温等的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发出警报,同时迅速联系家人及医护人员。

在通信支持方面,要求养老机器人能够为老年人与家人及医护人员之间搭建便捷、高效的沟通桥梁。

在生活服务领域,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家务、娱乐、家居管理、照护等活动支持,以满足老年人丰富多彩的生活需求。

标准还首次将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量化融入技术参数,推动养老机器人从“功能实现”向“体验优化”转型。

此外,标准还明确规定了养老机器人在收集、存储和传输老年人的相关信息时,必须严格遵循安全、隐私保护的原则。

有了标准,机器人养老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呢?

从市场层面来看,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行业全景图谱》,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约79亿元,预计2029年增至15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5%。

从产业发展来看,据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我国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起源于科研实验室,关键技术积累始于上世纪90年代;此后近三十年间,经历了产品探索、功能完善、AI赋能等多个发展阶段,养老机器人逐步走向成熟。

从政策端来看,实践和探索也在同步进行。

2024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今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也提及: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研究设立养老服务相关国家科技重大项目,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政策支持叠加产业基础,让机器人养老,不再是科幻小说。放眼全国,养老机器人已经在各地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

据报道,2023年,北京海淀区率先试点引入智能服务机器人,免费投放给近700户辖区居民,提供家政呼叫、紧急求助等功能。江苏无锡一家科技企业研发的“大头阿亮”智能养老机器人,能随时关照老人吃药、吃饭和休息,还能播放新闻、帮忙网购。

在浙江,首批养老机器人也纷纷“上岗”。今年2月,在杭州市西湖区古荡街道金秋家园的民生综合体里,四足机器狗“小西”穿梭不停。送餐、送药、陪散步、语音互动,开启导航功能带着老人去上厕所,小小的机器狗摇身变为社区里的“助老员”。

3月初,大模型智慧养老机器人“小希”在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投入测试,除了可以替代护工的日常重复性工作,还能实现健康监测、情感陪护、安全监管等部分功能。

西湖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机器人“小希”目前还处于调试阶段,测试效果好的话,下一步将会把机器人、机器狗等智能养老产品推介到更多的养老机构、社区和老年人家庭,赋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尽管发展态势良好、前景广阔,但养老机器人要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还面临着不少挑战。

市场售价高,是限制其推广的第一道门槛。由于成本造价居高不下,市面上主流理疗机器人单台售价达10万-20万元,对普通家庭而言负担不轻。

其次,养老机器人的质量和性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清辉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目前的养老机器人,尤其是一些批量生产的产品,智能化水平仍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简单的重复性任务。在复杂场景下的自主决策、环境感知、人机自然交互、情感理解等方面,与人类智慧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除了把价格打下来,质量提上去,伦理和隐私安全也成为行业发展的深层思考题。如,健康监测和数据管理功能可能泄露个人敏感信息;情感陪伴机器人可能引发“算法替代亲情”的争议。

无论如何,有理由相信,随着新标准的发布,养老机器人产业也将迎来发展的春天,距离“以机养老”的梦想照进现实,未来不会太遥远。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九派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uuxn.cn/article/5415.html

(0)
九派网的头像九派网
上一篇 2025年3月13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3日

相关推荐

  • 男子抓年猪不小心变猪骑士(男子变成猪)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视频中的一名男子在抓捕过年猪时,意外地成为了“猪骑士”。 画面中,一群人正围着一头体型膘肥体壮的大猪,这头猪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嘶吼着疯狂奔跑。 紧接着,众人齐声高呼“上啊”,准备一鼓作气将猪擒住。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其中一名男子不知何时竟然骑到了猪背上,被这头肥猪一路驮…

    2025年1月28日
    5000
  • 北京多个景区恢复开放,游船等项目继续暂停运营

    北京市多区气象部门大风预警降级,多个景区恢复开放。 天坛:4月13日中午12时起恢复开放 景山公园:4月13日中午12时起恢复开放 北京动物园:4月13日中午12时起恢复开放 中山公园:4月13日中午12:00起恢复开放,室外市集仍继续暂停运营 北海公园:4月13日中午12时起恢复开放,游船仍继续暂停运营 温馨提示:大风天气请合理安排出行,游园注意安全。景区…

    2025年4月14日
    1700
  • 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新华社讯 记者28日从国家税务总局获悉,近期,根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部署,国家税务总局会同财政部研究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征求意见稿)》,于3月28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进一步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巩固和拓展税收改革成果,更好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和引导税法遵从,为广大经营主体特别是合规经营的纳税人营造更加法治公平的税收营商环…

    2025年3月29日
    1700
  • 滇中引水工程最大直径单护盾岩石掘进机下线

    2025年4月8日,西南地区最大直径单护盾岩石掘进机(TBM)“福和号”在四川德阳顺利下线。该设备将用于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大理I段香炉山隧洞6#施工支洞施工建设,为尽早解决滇中地区城镇生产生活用水困难,改善区内河道和湖泊生态及水环境创造有利条件。 据了解,“福和号”TBM是目前滇中引水工程中运用的最大直径单护盾,设计开挖直径达10.23米,总长约190米,包…

    2025年4月9日
    1800
  • 身披央视新闻“闪耀中国红”!国产大飞机C919首航东北

    央视新闻客户端讯 3月30日11:19,东航国产大飞机C919执飞MU6339航班平稳降落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标志着国产大飞机C919首次飞抵东北地区,开启“上海虹桥—沈阳”航线的商业运营。 当天,飞机抵达沈阳机场后,穿过象征民航最高礼仪“水门礼”。东航C919机型执行上海虹桥—沈阳往返航班号为MU6339/6340,每日一班往返,去程航班09:10从上海虹桥…

    2025年3月31日
    26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