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微博QQ分享到微信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国家林草局:约90%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 第一财经 2025-02-02 10:15:47 听新闻 作者:章轲    责编:黄宾 将统筹推进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合理利用,探索“湿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 国家林草局2月2日透露,截至目前,全国共设立903处国家湿地公园,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湿地公园已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重要绿色空间。今天是第29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保护湿地共筑未来”。第一财经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组织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7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100多万公顷,全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建立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地2200多处,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湿地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中的一环,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对维护生态、粮食和水资源安全都具有重要作用。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湿地保护法、各省(区、市)湿地保护条例出台实施,为湿地保护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组织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全国共指定国际重要湿地82处,认证国际湿地城市13个,认定国家重要湿地58处、省级重要湿地1153处,初步构建湿地分级管理体系。持续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综合监测,定期发布《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对全国泥炭沼泽湿地碳库开展专项调查。全国湿地面积及比例示意图。资料来源:《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近年来,各地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近五年累计营造红树林8800多公顷、修复红树林8200公顷。截至目前,我国红树林面积已达3.03万公顷,较本世纪初增加了约0.83万公顷,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推进《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实施,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安全。截至2024年底,全国互花米草除治面积达7.33万公顷,占总任务的89.4%,成功遏制了互花米草无限扩散的态势。今年是国家湿地公园创建20周年。国家林草局介绍,20年来,全国共设立903处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了240万公顷湿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500多亿元。同时,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介绍,我国湿地保护虽然取得很大成效,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对湿地重要性认识不深,部分地区湿地破坏和过度利用现象依然存在,依法保护和管制力度不强,湿地生态修复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待加强,湿地管理多部门协作机制亟待强化,参与全球湿地生态治理的深度和影响不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下称“三家机构”)此前联合开展的“中国湿地保护修复成效及发展策略”研究发现,我国湿地资源曾长期受到湿地垦殖、围垦、改造、环境污染和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等因素的威胁,面积丧失和功能退化问题突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湿地风光。摄影/章轲三家机构建议,制定针对不同湿地类型的保护政策,实现湿地总量平衡和功能稳定。立足生态保护现实需求和新的发展阶段,深入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加强区域协同与湿地资源整合优化。建议称,在松辽流域、长江流域、青藏高原等湿地资源主要分布区谋划建设以不同湿地类型为主体的国家公园。结合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开展全国湿地分类分区保护,加强针对东北山区和青藏高原泥炭地、东北平原草本沼泽、滨海盐沼和红树林、长江中下游湖滨湿地等主要湿地类型和重点分布区域的保护和修复,推动实施基于自然的湿地生态修复方案。实施国家尺度湿地碳增汇计划,保护和修复泥炭地等湿地生态系统,提升固碳能力,通过“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同时,完善湿地科学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创新完善湿地保护修复技术和工程措施,建设湿地研究人才高地和湿地管理咨询智库。深度参与《湿地公约》履约事务,牵头制定全球性湿地发展战略、政策,创新和展示我国湿地科技领域先进理念和技术模式,服务国际履约和“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林草局表示,将全面落实《湿地保护法》,推进湿地保护修复体系、调查监测体系和保护监管体系建设,加快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互花米草防治两个专项行动计划,高标准完成计划任务。积极支持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与运行。统筹推进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合理利用,探索“湿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章轲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国家林草局:约90%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

第一财经 2025-02-02 10:15:47分享到:微信微博QQ分享到微信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国家林草局:约90%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 第一财经 2025-02-02 10:15:47    听新闻  作者:章轲    责编:黄宾   将统筹推进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合理利用,探索“湿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    国家林草局2月2日透露,截至目前,全国共设立903处国家湿地公园,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湿地公园已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重要绿色空间。今天是第29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保护湿地共筑未来”。第一财经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组织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7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100多万公顷,全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建立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地2200多处,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湿地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中的一环,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对维护生态、粮食和水资源安全都具有重要作用。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湿地保护法、各省(区、市)湿地保护条例出台实施,为湿地保护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组织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全国共指定国际重要湿地82处,认证国际湿地城市13个,认定国家重要湿地58处、省级重要湿地1153处,初步构建湿地分级管理体系。持续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综合监测,定期发布《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对全国泥炭沼泽湿地碳库开展专项调查。全国湿地面积及比例示意图。资料来源:《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近年来,各地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近五年累计营造红树林8800多公顷、修复红树林8200公顷。截至目前,我国红树林面积已达3.03万公顷,较本世纪初增加了约0.83万公顷,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推进《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实施,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安全。截至2024年底,全国互花米草除治面积达7.33万公顷,占总任务的89.4%,成功遏制了互花米草无限扩散的态势。今年是国家湿地公园创建20周年。国家林草局介绍,20年来,全国共设立903处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了240万公顷湿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500多亿元。同时,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介绍,我国湿地保护虽然取得很大成效,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对湿地重要性认识不深,部分地区湿地破坏和过度利用现象依然存在,依法保护和管制力度不强,湿地生态修复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待加强,湿地管理多部门协作机制亟待强化,参与全球湿地生态治理的深度和影响不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下称“三家机构”)此前联合开展的“中国湿地保护修复成效及发展策略”研究发现,我国湿地资源曾长期受到湿地垦殖、围垦、改造、环境污染和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等因素的威胁,面积丧失和功能退化问题突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湿地风光。摄影/章轲三家机构建议,制定针对不同湿地类型的保护政策,实现湿地总量平衡和功能稳定。立足生态保护现实需求和新的发展阶段,深入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加强区域协同与湿地资源整合优化。建议称,在松辽流域、长江流域、青藏高原等湿地资源主要分布区谋划建设以不同湿地类型为主体的国家公园。结合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开展全国湿地分类分区保护,加强针对东北山区和青藏高原泥炭地、东北平原草本沼泽、滨海盐沼和红树林、长江中下游湖滨湿地等主要湿地类型和重点分布区域的保护和修复,推动实施基于自然的湿地生态修复方案。实施国家尺度湿地碳增汇计划,保护和修复泥炭地等湿地生态系统,提升固碳能力,通过“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同时,完善湿地科学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创新完善湿地保护修复技术和工程措施,建设湿地研究人才高地和湿地管理咨询智库。深度参与《湿地公约》履约事务,牵头制定全球性湿地发展战略、政策,创新和展示我国湿地科技领域先进理念和技术模式,服务国际履约和“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林草局表示,将全面落实《湿地保护法》,推进湿地保护修复体系、调查监测体系和保护监管体系建设,加快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互花米草防治两个专项行动计划,高标准完成计划任务。积极支持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与运行。统筹推进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合理利用,探索“湿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章轲 听新闻

作者:章轲    责编:黄宾

将统筹推进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合理利用,探索“湿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

国家林草局2月2日透露,截至目前,全国共设立903处国家湿地公园,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湿地公园已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重要绿色空间。

今天是第29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保护湿地共筑未来”。第一财经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组织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7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100多万公顷,全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建立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地2200多处,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湿地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中的一环,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对维护生态、粮食和水资源安全都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湿地保护法、各省(区、市)湿地保护条例出台实施,为湿地保护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组织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全国共指定国际重要湿地82处,认证国际湿地城市13个,认定国家重要湿地58处、省级重要湿地1153处,初步构建湿地分级管理体系。持续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综合监测,定期发布《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对全国泥炭沼泽湿地碳库开展专项调查。

分享到:微信微博QQ分享到微信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国家林草局:约90%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 第一财经 2025-02-02 10:15:47    听新闻  作者:章轲    责编:黄宾   将统筹推进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合理利用,探索“湿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    国家林草局2月2日透露,截至目前,全国共设立903处国家湿地公园,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湿地公园已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重要绿色空间。今天是第29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保护湿地共筑未来”。第一财经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组织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7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100多万公顷,全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建立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地2200多处,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湿地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中的一环,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对维护生态、粮食和水资源安全都具有重要作用。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湿地保护法、各省(区、市)湿地保护条例出台实施,为湿地保护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组织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全国共指定国际重要湿地82处,认证国际湿地城市13个,认定国家重要湿地58处、省级重要湿地1153处,初步构建湿地分级管理体系。持续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综合监测,定期发布《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对全国泥炭沼泽湿地碳库开展专项调查。全国湿地面积及比例示意图。资料来源:《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近年来,各地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近五年累计营造红树林8800多公顷、修复红树林8200公顷。截至目前,我国红树林面积已达3.03万公顷,较本世纪初增加了约0.83万公顷,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推进《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实施,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安全。截至2024年底,全国互花米草除治面积达7.33万公顷,占总任务的89.4%,成功遏制了互花米草无限扩散的态势。今年是国家湿地公园创建20周年。国家林草局介绍,20年来,全国共设立903处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了240万公顷湿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500多亿元。同时,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介绍,我国湿地保护虽然取得很大成效,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对湿地重要性认识不深,部分地区湿地破坏和过度利用现象依然存在,依法保护和管制力度不强,湿地生态修复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待加强,湿地管理多部门协作机制亟待强化,参与全球湿地生态治理的深度和影响不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下称“三家机构”)此前联合开展的“中国湿地保护修复成效及发展策略”研究发现,我国湿地资源曾长期受到湿地垦殖、围垦、改造、环境污染和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等因素的威胁,面积丧失和功能退化问题突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湿地风光。摄影/章轲三家机构建议,制定针对不同湿地类型的保护政策,实现湿地总量平衡和功能稳定。立足生态保护现实需求和新的发展阶段,深入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加强区域协同与湿地资源整合优化。建议称,在松辽流域、长江流域、青藏高原等湿地资源主要分布区谋划建设以不同湿地类型为主体的国家公园。结合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开展全国湿地分类分区保护,加强针对东北山区和青藏高原泥炭地、东北平原草本沼泽、滨海盐沼和红树林、长江中下游湖滨湿地等主要湿地类型和重点分布区域的保护和修复,推动实施基于自然的湿地生态修复方案。实施国家尺度湿地碳增汇计划,保护和修复泥炭地等湿地生态系统,提升固碳能力,通过“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同时,完善湿地科学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创新完善湿地保护修复技术和工程措施,建设湿地研究人才高地和湿地管理咨询智库。深度参与《湿地公约》履约事务,牵头制定全球性湿地发展战略、政策,创新和展示我国湿地科技领域先进理念和技术模式,服务国际履约和“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林草局表示,将全面落实《湿地保护法》,推进湿地保护修复体系、调查监测体系和保护监管体系建设,加快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互花米草防治两个专项行动计划,高标准完成计划任务。积极支持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与运行。统筹推进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合理利用,探索“湿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章轲

全国湿地面积及比例示意图。资料来源:《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

近年来,各地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近五年累计营造红树林8800多公顷、修复红树林8200公顷。截至目前,我国红树林面积已达3.03万公顷,较本世纪初增加了约0.83万公顷,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同时,我国推进《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实施,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安全。截至2024年底,全国互花米草除治面积达7.33万公顷,占总任务的89.4%,成功遏制了互花米草无限扩散的态势。

今年是国家湿地公园创建20周年。国家林草局介绍,20年来,全国共设立903处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了240万公顷湿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500多亿元。同时,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

《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介绍,我国湿地保护虽然取得很大成效,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对湿地重要性认识不深,部分地区湿地破坏和过度利用现象依然存在,依法保护和管制力度不强,湿地生态修复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待加强,湿地管理多部门协作机制亟待强化,参与全球湿地生态治理的深度和影响不够。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下称“三家机构”)此前联合开展的“中国湿地保护修复成效及发展策略”研究发现,我国湿地资源曾长期受到湿地垦殖、围垦、改造、环境污染和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等因素的威胁,面积丧失和功能退化问题突出。

分享到:微信微博QQ分享到微信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国家林草局:约90%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 第一财经 2025-02-02 10:15:47    听新闻  作者:章轲    责编:黄宾   将统筹推进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合理利用,探索“湿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    国家林草局2月2日透露,截至目前,全国共设立903处国家湿地公园,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湿地公园已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重要绿色空间。今天是第29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保护湿地共筑未来”。第一财经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组织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7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100多万公顷,全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建立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地2200多处,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湿地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中的一环,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对维护生态、粮食和水资源安全都具有重要作用。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湿地保护法、各省(区、市)湿地保护条例出台实施,为湿地保护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组织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全国共指定国际重要湿地82处,认证国际湿地城市13个,认定国家重要湿地58处、省级重要湿地1153处,初步构建湿地分级管理体系。持续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综合监测,定期发布《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对全国泥炭沼泽湿地碳库开展专项调查。全国湿地面积及比例示意图。资料来源:《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近年来,各地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近五年累计营造红树林8800多公顷、修复红树林8200公顷。截至目前,我国红树林面积已达3.03万公顷,较本世纪初增加了约0.83万公顷,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推进《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实施,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安全。截至2024年底,全国互花米草除治面积达7.33万公顷,占总任务的89.4%,成功遏制了互花米草无限扩散的态势。今年是国家湿地公园创建20周年。国家林草局介绍,20年来,全国共设立903处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了240万公顷湿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500多亿元。同时,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介绍,我国湿地保护虽然取得很大成效,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对湿地重要性认识不深,部分地区湿地破坏和过度利用现象依然存在,依法保护和管制力度不强,湿地生态修复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待加强,湿地管理多部门协作机制亟待强化,参与全球湿地生态治理的深度和影响不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下称“三家机构”)此前联合开展的“中国湿地保护修复成效及发展策略”研究发现,我国湿地资源曾长期受到湿地垦殖、围垦、改造、环境污染和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等因素的威胁,面积丧失和功能退化问题突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湿地风光。摄影/章轲三家机构建议,制定针对不同湿地类型的保护政策,实现湿地总量平衡和功能稳定。立足生态保护现实需求和新的发展阶段,深入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加强区域协同与湿地资源整合优化。建议称,在松辽流域、长江流域、青藏高原等湿地资源主要分布区谋划建设以不同湿地类型为主体的国家公园。结合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开展全国湿地分类分区保护,加强针对东北山区和青藏高原泥炭地、东北平原草本沼泽、滨海盐沼和红树林、长江中下游湖滨湿地等主要湿地类型和重点分布区域的保护和修复,推动实施基于自然的湿地生态修复方案。实施国家尺度湿地碳增汇计划,保护和修复泥炭地等湿地生态系统,提升固碳能力,通过“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同时,完善湿地科学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创新完善湿地保护修复技术和工程措施,建设湿地研究人才高地和湿地管理咨询智库。深度参与《湿地公约》履约事务,牵头制定全球性湿地发展战略、政策,创新和展示我国湿地科技领域先进理念和技术模式,服务国际履约和“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林草局表示,将全面落实《湿地保护法》,推进湿地保护修复体系、调查监测体系和保护监管体系建设,加快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互花米草防治两个专项行动计划,高标准完成计划任务。积极支持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与运行。统筹推进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合理利用,探索“湿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章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湿地风光。摄影/章轲

三家机构建议,制定针对不同湿地类型的保护政策,实现湿地总量平衡和功能稳定。立足生态保护现实需求和新的发展阶段,深入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加强区域协同与湿地资源整合优化。

建议称,在松辽流域、长江流域、青藏高原等湿地资源主要分布区谋划建设以不同湿地类型为主体的国家公园。结合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开展全国湿地分类分区保护,加强针对东北山区和青藏高原泥炭地、东北平原草本沼泽、滨海盐沼和红树林、长江中下游湖滨湿地等主要湿地类型和重点分布区域的保护和修复,推动实施基于自然的湿地生态修复方案。实施国家尺度湿地碳增汇计划,保护和修复泥炭地等湿地生态系统,提升固碳能力,通过“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同时,完善湿地科学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创新完善湿地保护修复技术和工程措施,建设湿地研究人才高地和湿地管理咨询智库。深度参与《湿地公约》履约事务,牵头制定全球性湿地发展战略、政策,创新和展示我国湿地科技领域先进理念和技术模式,服务国际履约和“一带一路”建设。

国家林草局表示,将全面落实《湿地保护法》,推进湿地保护修复体系、调查监测体系和保护监管体系建设,加快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互花米草防治两个专项行动计划,高标准完成计划任务。积极支持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与运行。统筹推进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合理利用,探索“湿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九派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uuxn.cn/article/4439.html

(0)
九派网的头像九派网
上一篇 2025年2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